4月30日,伊朗石油公司宣佈中止與中國石油總公司簽署的一項總價高達25億美元的石油開采合同,引起國際輿論的普遍關註,因為中伊關係相對特殊,這單投資合同數目又足夠大。人們在質疑中伊關係是否出現微妙變化時,也擔憂中國在伊投資的風險究竟有多大。其實,這是個相對單純的商業案件,25億美元的肥肉得而復失,關鍵在於它已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據報道,中石油被取消的合同簽署於2009年9月,合同完成後,中石油應該每天在伊朗開采60萬桶原油,首期工程約定開采位於伊朗西部的南阿扎德乾油氣田185口油井,該油氣田為世界最大儲油區,探明儲量高達420億桶。但是,伊方抱怨說,中石油在合同簽署後動作遲緩,至今只開采了7口油井,而且質量不達標。今年2月,伊朗石油部長公開警告中石油不能繼續拖延,伊方還發出為期90天的最後通牒,敦促其加快落實合同約定工期,在中石油無實質性推進後,伊方斷然出手。
 
  截至發稿時,中石油尚未有官方表態,但是,此前該公司曾就拖延工期解釋說,由於伊朗承受著嚴重的製裁,為該投資項目配套的融資和技術保證都面臨實際困難,言外之意,拖延實屬無奈。的確,伊朗一直受到安理會、歐盟和美國等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尤其是近兩年,製裁直接瞄準伊朗經濟的命門——石油和金融領域,導致這個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經濟瀕於崩潰。石油開采所需要的資金渠道和先進技術乃至設備,又控制在美歐手中,進而形成了對項目落實的客觀制約。
  不僅如此,由於美國大搞“製裁株連”,甚至粗暴阻撓與核項目無關的對伊投資和貿易,所有膽敢與伊朗做生意的企業都面臨著嚴峻後果,大多噤若寒蟬,不敢沾染伊朗市場,中資企業同樣不能免俗。從國家大外交戰略而言,中國雖然一直反對美國胡亂揮舞製裁大棒,但也不得不在中美和中伊關係之間進行權衡,其結果是,美國對中國進口伊朗石油網開一面,中國對伊投資和貿易也得適當剋制。
  另外,近幾年中石油的上游業務拓展全球開花,占線很長,且基本順風順水,相比之下,伊朗石油開采合同,已由當初西方國家無法企及的肥肉,變成比較尷尬的雞肋。除上述製裁而導致的客觀原因外,伊朗人的精明、算計和毫釐必爭,以及投資後收益如何變現,都成為新的困惑。
  伊朗人的精明還表現在國際博弈層面,他們不僅是洞察風雲的江湖老手,更是小國玩大國的高手,一直習慣於在幾個大國間縱橫捭闔,借力打力,游刃有餘。去年年底以來,伊朗以核談判讓步為條件,換取西方部分製裁的解除,暫緩經濟危機。可以預料,伊朗和美國各有所求,也必然在核透明換取放鬆製裁的道路上繼續向前努力,進而順理成章地為歐美石油企業重返伊朗創造條件。在這種樂觀預期面前,伊方抓住中石油未能履約的把柄,中止合同,另尋合作伙伴,甚至坐地起價,賺取更多收益,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所幸的是,一單石油合同的存廢,只是個商業問題而非部分輿論擔心的政治問題,因為中伊關係發展一直保持穩定,儘管面臨各種外在壓力,而最近核危機談判取得突破,也是中國堅持製裁與談判雙軌對伊政策的結果。不僅如此,隨著中國新領導班子所呈現的穩健而積極的外交勢頭,中伊關係不僅不會受到這個貿易挫折的影響,今年甚至有望更上層樓。
  回到事件本身再看,中石油絕非首次遭遇類似滑鐵盧,中石油也絕非唯一一家讓煮熟的鴨子重新飛走的中企。2011年10月,幾乎因同樣的原因,中石油失去價值150億美元的伊朗北帕爾斯氣田項目。2012年,中國水利電力集團又被伊朗央行否決一個價值20億美元的水壩電站建設項目。身陷困境的伊朗指望中國企業能接下大單助其打破封鎖,實現雙贏,然而,在這個政治經濟和貿易格局依然由美歐主導的世界,填補西方企業空白的中資公司依然無力吞下它們丟下的肥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變為可有可無的雞肋。
  儘管伊朗並未對中石油等涉案中企課以罰款,使它們免受更大損失,但是,大型合同接二連三在一個國家被叫停、被取消,損失的恐怕不僅是招投標過程及初步項目實施而付出的各種投入,損失更多的還是中國公司的信譽和品牌含金量。面對一個地緣環境複雜而清晰的國度,中國企業投資的風險評估顯然不到位,對合同和項目實施的難度和不可控因素缺乏足夠的預判,否則,肥肉變雞肋的笑話怎麼會反覆出現,而且在同一處跌倒兩次乃至多次?這不值得深思嗎?
  馬曉霖(博聯社總裁)
 
(編輯:SN0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o75uoaq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