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自動播放 






play
論文之爭到耳蝸之謎



向前
向後



  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復旦院士人工耳蝸研發之謎》
  從論文之爭到耳蝸之謎  中科院正調查
  【導語】去年下半年,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王正敏被舉報論文抄襲。近期在我台記者的調查走訪中,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核心成員證實,其自主研發的人工耳蝸系高比例仿製而成,國外技術成分高達65%。中科院表示,對於涉及王正敏院士的相關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
  【正文】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成員之一範寶華,最早參與王正敏人工耳蝸研究團隊的技術人員之一,當時主要負責材料採購、人員協調和技術資料管理。他告訴了記者人工耳蝸的研發過程。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澳大利亞產品是我想辦法問人家要了一個樣機
  【正文】沈義虎是王正敏研發團隊的另一名主要研發人員,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沈義虎
  沈工
  當時買了澳大利亞的產品回來   我親手給它全部打開模仿它嘛 負責解剖和分析 (沈工4  23:30)芯片破解出來 線圈鍍出來 還要反過去做芯片了
  【正文】沈義虎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芯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芯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製造和結構機制,然後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這個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沈義虎 06:05
  他(王正敏)說完全知識產權誰考核他 有人考核他嗎 國內沒有人考核他的 自己說了算的 你說那些專家委員會他們知道什麼 他們不知道的
  【正文】範寶華證實,所謂自主研發的人工耳蝸使用了大量國外技術成分。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範寶華
  65%用他(國外)的技術 35%用自己的
  【正文】據悉,復旦大學表示將啟動複查。中科院方面表示,對於涉及王正敏院士的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
  承認曾仿製  稱耳蝸系民營公司研發 
  本臺記者  劉力  張煥東  郭臻  邵楊   
  【導語】
  整個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我們的節目播出後,1月3日,王正敏院士召開新聞發佈會,否認人工耳蝸體內機芯片是由其團隊核心成員沈義虎對國外樣機破解仿製,而是其研發團隊消化、吸收、再研發的過程。5號,我台記者對王正敏院士進行了採訪。採訪中,王正敏院士對人工耳蝸體內機的芯片研發過程又有了新的說法,人工耳蝸的研發主角被指向另一家民營公司。
  【正文】
  在我台新聞頻道此前的報道中,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核心成員沈義虎表示,是他親自參與破解國內同類產品的芯片,從而使得研究團隊仿製出人工耳蝸。王正敏院士在3日新聞發佈會否認仿製人工耳蝸。
  【同期】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敏  (字幕:1月3日新聞發佈會)
  我們把它解開來看一看,結果裡面不完全是,它是教學用的,人工耳蝸(芯片)它除了硬件以外,還有軟件,一打開以後,軟件全部消失,不會有軟件的。打開以後我們只看到,一個幾何圖形,其他什麼也看不到,所以不存在什麼,把它什麼解密出來,完全克隆出來,克隆不到的。
  【正文】這個就是王院士團隊研發出的人工耳蝸產品,這個是人工耳蝸的體內機,體內機裡面就是芯片。在召開發佈會兩天后本臺記者再次採訪時,王正敏院士的說法又有了一些變化。
  【同期】
  記者:但是如果是芯片的話,它是有線路圖(板),它是有燒板的,那個(線路)板是不會消失得吧?
  王正敏 院士:這個板的話,可以看它基弧圖形。
  記者:基弧圖形是什麼?
  被訪者:就是輪廓,只能看到一個輪廓。
  記者:為什麼細的那些線路的分佈,和線路的這個元器件的這個看不到呢?
  王正敏 院士:我們拿到的這個人工耳蝸,並不是標準的人工耳蝸,它是給我們上課的時候,這個東西拿出來作為一個教材,就是讓學生知道是這麼一個東西,然后里面放一個芯片,但是這個芯片是不是這個芯片,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我們這個芯片也是經過分解進行分析,我們醫院做不了,我們請外單位去查。
  【正文】
  在此前的發佈會上,王院士說芯片裡面只能看到一個圖形,其他什麼也看不到,但在兩天后,經過記者的一再追問,王院士不再堅持只能看到輪廓的說法,而承認確實仿製過國外產品的芯片線路圖。
  【同期】
  記者: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說他們當時做的就是把澳大利亞的產品仿了一個。
  王正敏 院士:沒有仿,就是我們拿出來以後它並不是馬上做芯片,我們就把它做成一個線路圖。
  記者:就是您說把澳大利亞的這個,樣機里的線路圖(板),芯片線路圖做出來。
  王正敏 院士:做出來沒用,做出來的東西沒用處。
  記者:就是已經仿製出來了?
  王正敏 院士: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線路的提供的東西,我們按照這個壓制把它做起來。
  【正文】
  王正敏院士說,仿製的芯片線路板經過驗證,發現不符合臨床實際,無法使用。他的研究團隊隨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找了一家民營公司自主研發了該芯片。
  【同期】
  記者:那他們有沒有參考別的(同類)產品。
  王正敏 院士:參考的話,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我的意思是由他們來回答,究竟他參考了多少,想象了多少,這個由他們來回答,我不能代替他們來回答。
  【正文】記者隨後詢問為何其團隊成員沈義虎稱人工耳蝸是自己用了兩年時間成功破解仿製,王正敏做瞭解釋。
  【同期】
  記者:那為什麼沈義虎告訴我們的他是線路板的,他來把這個芯片他來破解的,說的很專業的,很像研究說什麼…
  被訪者:他來誇大自己的作用吧,我聽了以後,根本…他說做了兩年工作,我們醫學上有什麼條件做檢閱工作,我們沒這個儀器,沒這個設備。做檢閱就是把芯片拿出來看看就檢閱了,所謂檢閱就是把芯片把它分成看看,我們沒這個設備,也沒這個儀器,他怎麼做這個工作呢。
  【正文】王正敏解釋,當時醫院根本沒有儀器設備條件對耳蝸芯片做破解仿製。記者隨後提出要與王正敏所說的這家自主研發耳蝸芯片的民營公司進行核實。但在經過一天多時間、記者兩次催促以後,截止到發稿時,王院士及其團隊一直未能提供這家公司的具體信息。
  多名王正敏院士推薦人聯名要求對其除名
  【導語】王正敏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時候,一共有7名院士推薦人。最近,其中4名推薦人向中國科學院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
  【正文】這四位寫聯名信的院士是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劉新垣、戚正武、洪國藩、姚開泰。4名院士在聯名信中列舉了王正敏涉嫌論文造假的內容,一是他將個人專著《耳顯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內容拆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編的《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發表。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論文放入院士申報材料中。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新垣
  這個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造假
  我們選取院士,哪怕是有一篇論文有一點瑕疵,不是說作假了,瑕疵都不行。
  科學院不允許這樣的人存在的,不允許這樣帶著作假的人存在。
  【正文】劉新垣是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一直在中國科學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工作。另一名推薦人姚開泰是著名病理生理學家,現為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開泰
  我的態度就是中國科學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表態,是不是?但是中國科學院的章程,應該像這樣的話就是說,他有那麼多都是抄襲的,是不是?他不符合我們科學院士的標準。
  【正文】《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候選人行為守則》明文規定,“被推薦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對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包括不得編造學術、專業技術經歷和國籍證明,不得作虛假陳述,不得提供關於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實信息。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新垣
  實際上是我們也是審查不嚴,我們承認有責任的,我們應該承擔責任,我們負起責任,當時推薦他,是我們的錯誤,
  【正文】劉新垣說,他們當時只看了推薦材料,並沒有審查《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新垣
  當時就聽人家說,就是有一個老的資深科學家,他們單位(復旦大學)也向我們推薦,我們相信了,我們相信了單位(復旦大學)。
  觀點:專家吁啟第三方調查 或為院士改革契機
  【導語】去年,王正敏院士被舉報論文抄襲專著造假。而近期記者調查中經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證實,其自主研發的人工耳蝸系仿製克隆。從論文之爭到耳蝸之謎,專家建議,應啟動獨立第三方調查,充分借鑒國外處理類似事件的經驗,促進院士制度改革向深入務實推進。
  【正文】熊丙奇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對中國大學教學、科研問題與弊端長期進行研究。熊丙奇認為,對於王正敏涉嫌論文專著抄襲造假,以及人工耳蝸仿製等問題,不應由涉事學校自查,而應啟動獨立第三方調查。
  【同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這樣的調查並不具有社會公信力,原因在於我國的大學長期是行政治校。往往還受制於行政因素,導致了學術委員會這樣的調查,往往會導致社會輿論的質疑。如果學校的學術委員會無法擺脫行政和利益因素的糾纏的話,應該對這類學術不端進行第三方的這種調查,具體的辦法就是由復旦大學出面委托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還有中科院,共同組織第三方的獨立調查機構,對這個事情進行調查。
  【正文】熊丙奇說,國外對學術的處理是非常嚴格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同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國外一旦有這種不規範的行為,就是學術不端,包括你在申請課題的時候,你用了他人的成果,你不註明你這個出處的話,其實就是學術不端,就會取消你申請課題的資格。
  如果某一位教授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涉嫌學術不端,那麼他所在機構的學術委員會,馬上就會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給予學術處理,行政和其他的任何因素都不得干預,賦予了這個學術的權威,他把這個學術機構真正建立成為學術共同體。如果這個學者的行為涉嫌到了學術欺詐,用造假的成果去騙取國家的經費,那麼這個實際上是涉嫌犯罪,國外它一般有司法機構會立案介入調查,如果是涉嫌到這種學術欺詐的話,追究這個刑事責任。
  【正文】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了要改革院士的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的退休和退出制度。熊丙奇認為,王正敏事件正是推進院士制度的改革的契機。 
  【同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現在院士出現這麼多問題,完全在於就是院士這個學術頭銜,已經異化為學術利益,一個人一旦當選為院士之後,不但是本人的學術榮譽,然後還有獲得相關的學術特權,有學術利益,而且不但本人學術的利益,還涉及到單位,還有行業學術的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之下,現在院士的評審、院士的管理都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
  因此,要推進這個院士的管理和遴選和改革,關鍵在於推進院士的去利益化,就是把院士作為純粹學術的頭銜或學術的榮譽,而不在於跟學術利益掛鉤,真正讓院士回歸到學術中。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o75uoaq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